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杂志导读

文心雕龙三十载 激扬文字不了情

风竹摇星夜影阑,  凭窗凝睇对苍山。
十年浩劫奇冤史,  一代英雄正气篇。
指路有灯明熠熠,  诲人不倦语番番。
仰思俯读悬高镜,  日省吾身仔细看。
             
                    ——摘自《卢绍武诗词集》  夜读


   

楔  子
就在深圳特区即将迎来她二十五周年华诞的日子里,笔者慕名已久的心情也一直如朝阳托起般激动不已。这不仅是因为笔者有幸在秋高云月天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置身特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并亲自体味到了她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现代文明的气息。荡漾在深圳特区已取得的丰硕成果里,更让笔者欣喜的是,在文化立市的号角声中采撷到了一颗耀眼书法、文坛界的明星一一著名书法家、作家、诗人卢绍武。
当笔者在用文字演绎他创业、奋斗的历程时,穿行在字里行间就好像穿行在历史的犁沟里,沿着他踏出的足迹寻觅到他与广大文化工作者艰辛创业、同耕耘、共奋斗,一起创造了丰硕业绩而使笔者心潮起伏。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笔者一行与卢绍武先生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交流。他的《卢绍武诗词集》、《卢绍武诗词书法集》、评论杂文集《特区的心鼓》,还有众多的文艺、书法作品齐整整的摆在笔者的眼前,使眼前一亮。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肥美的宝藏乳汁,养育出无数炳如日月,功标青史的逸群之才,他们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奉献精神,谱写了一首又一首震古铄今的诗篇。卢绍武便是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志士。
卢绍武原是深圳特区报文艺部主任、高级编辑、深圳市二届政协委员,还有一大串的社会头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作协杂文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深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深圳特区中日书画艺术研究交流协会会长等。
从他眉梢上能让我们渐渐地捕捉到了一个带着传统文化人的深深烙印,挟一代改革者、探索者、开拓者、耕耘者的姿态,在特区用艰辛与心血,谱写了一曲可歌可赞的动人篇章。

豪情健笔走天涯  日夜如斯总有情
一位哲人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走过了苦难,便是走向了欢乐。”在书法、文化界和深圳人的心目中,卢绍武的名字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卢绍武是广东人,1943年生。他1965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专业,不到22岁便分配到《西安晚报》社工作,在陕西渡过了17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陕西的黄土地。他在西安晚报工作7年,在西安市委工作了10年。他最难忘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混沌岁月,挫伤了他一颗为党的新闻事业献出青春年华而欲干不让干、不能干的壮志雄心,深切地遭受了极左线的祸害。其中三年报社“臭知识分子”下放,他在秦岭大山深谷中投入到抢修阳安铁路、襄渝铁路的“一线建设’’大熔炉中,渡过了既是记者、编辑,又是爬山越岭锻炼筋骨的建设者、宣传者的艰苦莫名的生活,其间辗转于陕南的汉阴、安康、汉中、石泉、紫阳、城固、西厢、勉县等十余个地县,在秦岭汉江一带最贫瘠最艰苦的地区接受了红薯面、南瓜汤、山芋蛋充饥的苦涩生活的磨砺,经受了砸钢钎,开隧道以及高空滚石、夜半山行的惊险考验,用自己的知识与热汗,换来了蒙受极左路线摧残的饮恨,做好了有益于社会最底层最偏僻角落的山区和革命老区民众的欢笑与慰藉的工作。可以说,这段遭际是他踏入社会之后那种天真烂漫的学生味和志存高远的幻想者经受的一次痛苦洗礼,从而使他树立了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不忘民生疾苦的思想品格。
卢绍武下放劳动结束之后,从1972年到1982年期间,回到西安市委工作。先后从事组织、共青团、党刊编辑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前后,5年多的市委办公厅秘书生涯中,使他在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注意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他日后在文化战线和新闻工作中,始终掌握好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策基础。与此同时,他在西安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直接部署下,以充沛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投入了拨乱反正平及冤假错案的工作,深得时任陕西省委副书记兼西安市委书记的陈元方同志赏识。在工作之余,提起笔来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撰写了数十篇评论文章和杂文在各报刊发表,在陕西西安有一定的影响。为此,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又将他借调到了北京。
卢绍武调入深圳特区,应该说是深圳特区早期的“开荒牛”之一了。1982年初,在北京西单中央组织部和中央纪委办公大楼内,卢绍武与中组部研究室副主任庞吉龙(后为中央纪委副秘书长)、陈仕其(现为中共惠州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一起吃晚饭时,他们对卢绍武说:北京要选调一批干部到深圳,支援特区建设,你是广东人,去不去?卢绍武表示愿去。几天后,庞吉龙同志就让卢绍武去深圳报到。这样,卢绍武作为北京第一批选调到深圳的108位知识分子之一,来到当时还是黄尘滚滚,一片荒草,一地泥泞的深圳特区,一头扎进了初创阶段深圳特区报的铁皮房子里了。
卢绍武应聘来深圳时才38岁,风华正茂,英姿勃勃。卢绍武的父亲解放前在广州是个文职人士,写得一手好字,很重文化素养。卢绍武从小就得到较好熏陶,在他读中学时便善诗能文,擅於书法。《卢绍武诗词集》里“少年游”中,有他14岁时写的《中山二林山游感》,把个中山二林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写得清新明洁,优美恬静,春意盎然。
卢绍武还是一个有才华和干劲的人。他自小喜爱文学和书画艺术,中学时便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崭露头角,十四五岁发表诗文,中学时便夺得了中山第一中学全校作文比赛、诗歌比赛、书法比赛的第一名。

深圳新城开伟业  引来丹凤集梧桐
卢绍武到深圳特区之后,在《深圳特区报》社先后任文艺部副主任、主任、高级编辑。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功底,丰富的阅历经验,对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与深刻理解,以及充沛的工作热情和刻苦精神,踏踏实实,夜以继日地完成本职采编工作,同时,动笔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和杂文。
他的评论杂文的特点,首先是站在改革开放的高度,反映和体现深圳特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观念、新风尚、新事物和新问题。然后以敏锐的富有独特性的视角切入,抓住特区现实生活中的某个角度,作鞭辟入里的评析,指出解决问题的要领和渠径,前瞻性和导向性都很强,使人从中得到启迪和教益。这方面的内容,作为一条主线贯串在他笔下200多篇评论与杂文中。如《揄扬开拓精神》、《贵在“点睛”》、《善分析、大有益》、《尊重脑力劳动》、《特区不会屈才》、《美国鹧鸪与中国石鸡》、《大炮豆腐及其他》、《日本游客为何道歉》、《新年开笔》等,都给读者传递了改革开放中某一个角度的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很有特区特色。他的《大好时机须把握》、《金色的喜讯》、《归来游子一席谈》、《加深了解互通有无》、《台湾客商在深圳》、《两岸亲情挡不住》等篇章,立足特区,关注珠三角的发展和香港的繁荣稳定,以及深圳与台湾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沟通交流和对海峡两岸的统一的期盼,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他的《扩大闪光点》、《爱心无价》、《比金钱更珍贵的》、《特区青年的形象》、《做特区好少年》、《雷锋精神在特区》、《青年人的读书热》、《听批评而鼓掌》、《关心与同心》、《敬老可嘉》、《人品难得》、《要讲商德》、《再谈商德》、《医德的赞颂》等篇章,对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就事论理,生动亲切,十分有说服力。他的《特区农民在想什么》、《好一个渔民新村》、《赞“小商品进入大市场”》、《小议“轻、小、精、新”》、《女经理的改革精神》、《旅游业的新突破》、《从世界最昂贵的酒店谈起》、《赞“咬紧牙关办教育”》、《敏感问题的科学提示》、《看电脑检索红楼梦》、《商业文化的顿悟》、《总经理的文化投资》、《高扬知识的风帆》、《深圳文化发展的新里程》等等,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探讨深圳经济文化发展路向,使人从中得到启迪。他的另一批文章如《立身须重廉操》、《慎勿为财累身》、《“贪”吃太阳种种》、《一部有教益的香港影片》、《使警钟长鸣的有力举措》、《“击鼓升堂”与“裙带关系”》等,深刻批判和鞭挞了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腐败现象,值得人们引以为戒。从1 9 8 3年开始,他就敏感地注意到深圳这样一个新兴的现代化都市的城市管理问题。他撰写的《新城与陋习》、《斑马线上的忧虑》、《寄语飞车兄弟》、《“垃圾炸弹”两面观》、《勿忘堵  塞漏》、《公厕问题》、《注意“蛇仔”的活动》、《莫谓善小而不为》、《绿色的丰碑》、《植树与成活》等篇章,针对性很强,各方面反映也很好,有的文章发表后,还受到国务院特区办领导同志的赞扬。
卢绍武评论杂文的第一个特点,是观点鲜明,语言准确精炼,说理畅达到位,逻辑严谨,文风稳健沉雄。
早在1983年,他就发表了《新城与陋习》一文,指出城管的问题所在,分析问题实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文开篇写道:
“各种各样不良习惯和不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对外开放的崭新特区城市格格不入。然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往往都会碰到这样一些与我们的目标和要求相悖的现象。”
文章列举了当时深圳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存在的种种不文明行为。文章指出:“不文明行为,乃是经济落后,教育落后,文化落后等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在深圳特区,新事新办的新风气是占上风、占主流的,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和其他方面的缘由,尤其是那种乡村小城镇随便惯了的习气,使种种垢病相沿成俗,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这显然是与我们远大的目标相矛盾的,它起着一种消极和阻碍的作用。”
然后,作者实事求是地提出“改变人们的不良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可办到的,也不能单靠行政命令,然而并不是不能办到的。只要加强教育,做好宣传普及各种知识的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新风,除陋习,就一定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这里也得奉劝那些为自己一时方便和利益而不拘小节、损人利己的人,注意克服自己的思想毛病,而不要‘我行我素’下去了,不然,自己总会有吃亏的时候。”1984年1月,在《“垃圾炸弹”两面观》一文中,作者写道:“不久前,《深圳特区报》上曾发表过一幅题为《垃圾炸弹》的漫画,批评那些不遵守公共道德和不爱护环境清洁卫生而乱扔垃圾的人”文章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然而,再仔细考察,觉得‘垃圾炸弹’后面,似乎还有一些问题存在。譬如说,高高的一幢宿舍楼或办公楼,没有建造垃圾道,宿舍楼外,也没有安置垃圾箱(桶)。人们倒垃圾,只能.落到楼下,倒在某个角落里,让清洁工人去打扫。这样,有的高层住户觉得不方便,干脆‘瞄准’楼下扔个‘炸弹’算了。有的宿舍楼宇,虽然有了垃圾道,但道口就暴露在门口一人高的地方,苍蝇飞、脏水流,臭气横溢,成为了环境卫生的死角。这就说明城市建设中的大问题固然重要,‘小’问题也不能忽视,应当在设计时就计划好,设想周全,以免留下后遗症。”这就是卢绍武笔下描述的深圳特区初创时期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的一斑。

建设特区,须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为此卢绍武在1985年7月发表了《揄扬开拓精神》一文,就市委组织部门破格提拔柯洪谋同志(后来柯洪谋同志因公殉职)予以表扬。文中写道:
“在深圳特区,开拓精神之所以特别可贵,是因为它在特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某一个方面开创出新的局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并使生产逐步转向‘外向型’,产品质量从一般水平逐步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准,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对路适销,自张一帜。这样一条道路,方向正确,步子稳妥,扎扎实实,成绩斐然。”文中赞扬市委组织部破格提拔柯洪谋“这个‘格’破得好!将这样的干部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能够使他的开拓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我们的事业就能够充满活力,步伐就能坚定地向前迈进。”作者在批判了几种识才用才方面的不正确思想之后,进一步提出  “识才难,用才更难。对于领导部门来说,可以从破格提拔柯洪谋同志中得到好的样板。开创新局面光荣,开创特区事业的新局面更光荣,对于富有开拓精神的同志,也可以从此中获得启示,获得力量’’。这样的论述,真可谓一语中的。
人才问题,是深圳特区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1984年底,在一次大会上,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梁湘同志作报告时说了一句话:“特区不会屈才”。卢绍武即以这句话为题撰写了一篇评论,发表在1984年12月28日的深圳特区报上,文中说道“‘特区不会屈才’这句话,说得非常深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使人耳目一新。它指的是在深圳经济特区,英雄大有用武之地,‘屈才’这种长时期遗留下来的社会弊端,会在深圳特区得到解决。”
文中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涧底松》诗:“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谕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卢绍武满怀感慨:“诗人对那具有栋梁之材,但因为地位的低下,不得其地而不被当局者所识,以至‘老死’仍不被度用的‘涧底松’,寄予了沉郁的惜惋之情。像类似这些‘涧底松’的人才,千百年来不知‘老死’了多少。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发展缓慢,恐怕这是一个重要因素吧!’’“人们也不会无视这样的事实”:过去,‘左’的路线严重地摧残了一批批有才华、有抱负、有改革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使他们英年沉论,才华埋没,革新之火、智慧之光不得已而黯弱、湮灭。多少有志之士,不计较身处逆境,不计较个人得失,就是等待着有那么一天,能够大显身手,抒展抱负,把自己的胸中所学,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人民。”
“深圳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学有所长,有才华抱负,有改革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知识分子和有志者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短短几年时间,深圳特区便出现了人才荟萃,事业兴旺发达的喜人景象。这是与各地的大力支持和输送人才分不开的。特别是深圳市委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用人机制和特区的特殊政策,广揽人才,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给特区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许许多多‘涧底’之松得到了使用,一批又一批原是默默无闻的‘小字辈’担任了经理、厂长、经济师、设计师或者更高的职务,抒展了各自的创造才华,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中青年知识分子,过去只不过是一名‘配角’,但现在,在特区建设气势磅礴的大舞台上,主演着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活剧。”
笔者有力地点出:“诚然,人才是经常性地处在流动、变化和提高中,况且,‘左’的影响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而顽固地表现出来,因此,‘屈才’的事,有时在所难免。但是,只要我们时时用‘特区不会屈才’这一思想观念作指导,去考察人才、拔擢和使用人才,与‘屈才’的现象作坚决的斗争,克服它,解决它,那么,一个人才济济、万马驰骋、群星争辉的局面,必定会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盛世无隐者,英才尽来归!”这真是一篇好文章,2 0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有着警醒作用和思想观念的穿透力。
我们在研读卢绍武的评论杂文时,会不期然地发现,几乎在他的每篇文章中,都会有一个亮点,擦出思想观念的“火花”,令人心窍为之一开。这也是他评论杂文的第二个特点。譬如,他1 9 8 7年1 2月5日发表的《美国鹧鸪与中国石鸡》一文,以研究人员发现,现时在美国很受欢迎的鹧鸪,实际上是中国石鸡,1932年后在美国被驯化改良成的优良品种为由头,生发出一段精彩的议论:
“是觉得它好吃,个大肉嫩.繁殖快,经济效益高,即使要价高,也划得来。曾几何时,猛然发现这种鹧坞的‘祖籍’原来竟在中国,于是大呼遗憾。然而,又有谁注意到,或者更进一步研究出,美国人为何偏偏把中国野生石鸡选中,转变成饲养禽鸟?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又花费了多少努力去选择、尝试,和以什么样的胆识去创造、突破呢?恰恰好,过去我们有些同志,正是欠缺了这样的努力和胆识,或者,对具备着足够能力和胆识的人,在物质上精神上没有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之遂其志,毕其功。翻开一部科学技术史,我们每每为中华民族古代科学技术的卓越成就而引以自豪,也每每为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被动挨打受气,以至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贫穷落后景况而抚膺叹息。这中间,不知道有多少的石鸡、石狗、石猴们,流落在外,变成了某国某地区的良种,而在我们自己内部,它们或者还仍然处在‘放于野地’,任其自生自灭的状态。相信不是某些人尝到了美国鹧鸪的滋味,才下决心花大价钱将它引进到中国来,我们甚至还不知道原来它的祖先,竟是中国的‘出口货’呢!看来,花钱买回来了教训,只要当真的看作为教训,倒也值得。真正遗憾的是,有的人把公家钱花了,鹧鸡肉吃了,蛋汤喝了,擦擦嘴巴,挺挺肚子,上车‘拜拜’,心安理得,麻木多于思考。因循守旧的思想,故步自封的思想,满足于贫穷、落后、低能的思想,和长期形成的僵化体制,养成了几多不思改革,不图进取,只吃现成饭的庸夫懒汉,同时排斥和压抑了那些有智慧,有抱负,大胆改革,有所作为的志士仁人,使他们长期地被‘放于野地’,窘于斗室,由朝气勃勃熬磨到白头苍苍。他们具有驯化改良石鸡的才能,但命运和遭遇可能会像许多石鸡一样,在‘野地’中自生自灭,无所施展作为。这样的教训,难道还需再花钱去买么!”好一篇尖锐泼辣、沉甸甸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一时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深思。


卢绍武评论杂文的第三个特点,是旁征博引,自然畅达,纵横捭阖,读起来有朗朗上口的吸引力和新鲜感。譬如说,对“贪”,人们白然一下就能解释清楚,可是,在卢绍武的笔下,“贪”竟是这样一个出人意表的东西:
“从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老人所写的《孔府内宅轶事》中得到更形象的启示,孔府的前堂楼院里大影壁上,画着一幅很大的‘贪吃太阳’的图画。它‘脚踩遍地金银,还张开大嘴向着太阳。”原来,‘贪’竟是这样一只怪物。无独有偶,在另一本由民国时期胡怀琛写的《清季野史》中,也有一段关于‘贪’的记载:京外各衙门前照壁,向街画一非龙非蛇之怪物,张口向日……作者进一步点出:“贪”“想把整个太阳吞到肚子里,是会吃不下,反而烧烂舌头和肠子的,这一点,不知道‘贪’懂也不懂?要它不吞,似乎不行,欲壑难填嘛!这就是‘贪’之为‘贪’吧!”卢绍武《‘贪’吃太阳种种》一文中的这一段话,引述了两本书中的两个典故,结合得非常紧密而又自然。
写到深圳特区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拾金不昧的精神,卢绍武用轻松的笔墨撷取了一个有趣的典故:
“清代檀卒的《楚庭稗珠录》就记载了明代两个人——‘担汲者’和‘采药翁’的故事”:明时新会二隐,不知姓名。一为担汲者,一为采药翁。担汲者为人担水。……道上见遗金,坐守而还其人。金主酬之,且歌且走,终不顾。采药翁日采九里明子得十钱,……一日道上抬珠珥,置药篮而歌.‘宝宝宝,得好失好,失好得好。’人莫测。一女子哭至,则笑日‘失宝者至矣。’即还之,赏以金,摇头而歌‘不受不受真不受,还宝篮香得金臭。’后入山不知所终。”
卢绍武在这篇《写不完的诗卷》文章中发表这样的意见:“为什么今天在深圳特区会接二连三地涌现拾金不昧的事迹呢?道理很简单,这就是深圳特区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区。‘衣食足,知荣辱’,在这里,体现着特区人们的美德,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特区的优越性。”“由此,我想到,写文章是有限的,赞颂之词也是有限的,但愿特区精神文明之花,长开在人们一一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志,港、澳、台和全世界友人的心中。也希望将像拾金不昧一类的事迹,有一件就表扬一件,形成一股好的风气,一股上升的正气,以振奋、激励特区的建设者们,特别是万千青少年朋友们。”
关于大力提倡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卢绍武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连续发表了两篇评论《绿色的丰碑》和《植树与成活》。前一篇文章引用了轩辕黄帝和孙中山先生亲手植树的典故,衬托邓小平同志以8 0岁高龄在厦门冒雨植树的重要意义。轩辕黄帝、孙中山和邓小平,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人物,用他们身体力行提倡植树绿化的精神融会贯通于一篇文章中,立足点就非常高,也就紧扣出“绿色的丰碑”的主题。而在后一篇文章《植树与成活》中,卢绍武就植树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强调,用的是柳宗元植树的故事:
“近读《柳河东集》,深为昔日柳宗元晚年致力植树,造福后人的精神所感动。粗略统计,经这位老先生亲手栽种的,就有柳树、柑树、木槲花、竹、桂、梅、海石榴、木芙蓉、仙灵毗(淫羊霍)、白蓑荷(莼苴)、灵寿木、芍药等十余种,称得上是古代文人、官吏中的植树专家和绿化模范了。最为难得的是,柳宗元植树,成活率甚高。如他自己在《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一诗中所说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恐怕是这一批树栽下成活的印证吧。另一本《清琐高议》一书中,赞扬柳宗元在柳州教人们‘植木、种禾、养鸡、蓄鱼,皆有条法’,使‘民益富’。书中录有一首民歌‘柳州柳剌史,种柳柳江边。柳色依然在,千株绿拂天。‘可见柳宗元致力于绿化的功绩,和后人景仰,怀念他荐福于民的精神。”在这里,卢绍武把《柳河东集》和《清琐高议》中有关柳宗元植树的功绩巧妙地融汇于一段文字中,从而为现代的深圳人植树造林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样版,文章也由此显得生动深刻。
即使是厕所问题,卢绍武也信手拈来地使用了幽默风趣的典故。他的《厕所问题》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讲得很精彩:
“上厕所的问题,有时可说是小事,有时却恰恰不是什么小事,反而是大事呢。这里试举两个例子。晚清政论家薛福成所著《庸斋笔记》载,有一个人在路边‘便旋’,‘偶为妇人所见,其人对之而笑,妇人归而自缢。’又有一个训蒙师在一巷中设帐讲学,‘偶至僻处便旋’刚好又碰到‘一年少女子适俯窗下窥’,这个训蒙师‘莞然一笑’,女子即脸变颜色上吊而死。结果,上述两个随便在路边或僻处‘便旋’的男人,俱被抓到官府,一个被砍了脑袋,另一个被绞杀。呜呼哀哉,男人不该一笑,女子不该中封建礼教的毒太深,四条人命,俱成冤魂枉鬼。如果有谁在路边僻处盖起公厕来,不是可使他(她)们不掉脑袋不上吊了吗!然而在今天,随地大小便的人顶多被批评罚款而不至于掉脑袋,但如果找不着公厕不得已而为之,在路边僻处‘便旋’起来,那既大大污染了环境卫生,又确实有伤文明风化!”
这段文字,诙谐风趣,入木三分,可谓神来之笔,非一般作家所能为。由此看出,卢绍武的评论杂文,功力很深,既有鲜明新颖的观念,又有现实的针对性,更有纵横捭阖的议论和流美畅达的文采。他用典贵新,贵出自己之所读所思,不因袭,不套用,因此读者从他的文章中有所获益。他融会贯通的才能,看似信手拈来,实是饱览群书,日积月累的结果。因为文中用得着一小瓢水者,胸中必贮藏一大桶水,方能运转自如,从容遣字。可见他厚积薄发,用功之苦。

从1983年开始,卢绍武在《深圳特区报》上撰文发表的“海边细语”专栏评论杂文文章,应属深圳特区杂文创作最早的作家之一。1990年他出版了深圳特区第一部评论杂文集《特区的心鼓》,赢得了许多读者。正如深圳的评论家杨宏海同志所说的:“像这样综合性地审视和探讨特区社会变革而形成的评论杂文集,在深圳特区当属第一部。其本身的价值更不容小视。”卢绍武的杂文力作《“父为子隐’’及其他》(1980年)和《庐山与蚂蚁》(1979年)被编人《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卷》(1976-1982)西北编选组编选的《杂文萃录》一书(1985年出版),《三年而后颂声作》(1986年)和《立身须重廉操》(1985年)《连结城市文明的彩带》(1993年)等6篇力作被分别编入《岭南杂文选》第一卷(1991年)和第二卷(1996)年,他的评论《人品难得》(1996年)被编入《当代南粤记者》(1998年)。他的《“贪”吃太阳种种》(1990年)和《立身须重廉操》(1985年)两篇杂文,被编入《广东省作家协会五十年(1953-2003).杂文卷中》。
 除此之外,卢绍武还撰写发表了大量的高层次的人物专访,特写、通讯、文艺评论、散文、知识性杂文等,可说是一名勤奋的新闻工作者和一名颇有建树的作家。他现在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协杂文委员会委员,也是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杂文散文奖评委会评委,为推动深圳经济特区杂文散文的创作作出了自已应有的贡献,《人民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广州日报》等报刊曾多次刊文评介过他的杂文。

 
我绾清风藏袖底  挥将笔墨倍精神
卢绍武不仅是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从小就生活在广州、中山。在这些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他和其他青少年朋友一样,爱玩好动,渡过清苦而快乐的童年,但他比他们多了一点的,就是爱跑、爱读、爱思,并记录于文字。他1 4岁时开始作诗《中山二林山游感》道:“青山绿水无尘俗,斑斓四野稻粱熟。侧耳倾闻欢鸟鸣,仰头静看蝶相扑。林间幽邃三千树,景致留人两管竹。还喜风花争妍处,溪水长流永不浊。”
1958年“大跃进”之后,中学学生经常下乡支农,卢绍武也不例外。十五六岁的他,写下了许多稚嫩而又感情充沛的诗“丽日映深秋,全班赴坦州。原平一百里,野彩七色裘。蔗田涌碧浪,禾穗吊金钩。扬眉挥热汗,笑脸迎丰收。”(1 958年《中山坦州支农》)
1961年秋,卢绍武考入暨南大学,就读中文系新闻专业,是一位高材生。他以较丰富的文化功底,在学校的课内课外文化活动中,便显露了头角。他是中文系书法学会会长,组织过多次诗词笔会和书法展览,颇得当时师生好评。《卢绍武诗词集》中收录有他读大学时所写的诗词,其中1 9 6 2年卢绍武应征入伍前夜写的《从军行》七律两首;利用星期天在校园晨读时填的《诉衷情》;在“近日课忙诗少”时填的《西江月》等,都允分表达了卢绍武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和为振兴中华而孜孜不倦地攻读的优秀品格。诗词意象雄浑,用词遣句娴熟,音韵和谐,格律严整,文笔流畅,咏之诵之,情景交融,如身置其间,余味无穷。这是因为他胸怀祖国,为人民事业勤奋读书学好本领的强烈意愿驱使着他,一颗奋然向上的少年心跃然纸上。
校园生活,也有慷慨激昂的时候,1962年,部队在广州高校招兵,卢绍武体检及格翌日将起行,他夜不能寐,作《从军行》七律一首:“虚度韶华十八秋,凌风呼啸气吞牛。提刀夺得苍龙缚,策马争持白虎筹。投笔从戎兴祖国,舍身赴敌御神州。明天伐鼓   金去,直上元龙百尺楼。”“枕戈风里听更残,白马金鞍照玉颜。手握龙泉三尺剑,身临迢递万里山。名高何用争千古,气壮直须斩楼兰。关河不尽英雄事,谁叹如今袖手看。”诗意高亢。可惜第二天,校方却决定他留校培养,空做了一场从军梦。
1965年秋,卢绍武暨大毕业,他没留在广东分配工作,而是千里迢迢来到陕西名城西安,被分配到《西安晚报》工作后又被调到西安市委办公厅。西安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这个千年古都,荟萃我国古代和近代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秦砖汉瓦、盛唐遗风,比比皆是。这对于一个执着追求文化艺术的年青人来说,真是迸了一座目不暇接的文化殿堂和艺术宝库。在这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卢绍武深深地陶醉了、兴奋极了。他上骊山峰火台,登古慈恩寺塔,留下“遥听凯歌声韵壮,豪情洒落七层台”(《登大雁塔留题》)的豪壮诗句。可惜的是不久即发生了毁灭文化的“大革命”,这座艺术殿堂无可避免地也惨遭劫难。最为可贵的是,当时正在血气方刚的卢绍武,并没有随波逐流,浪费青春,而是“溪水长流永不浊”。从卢绍武大半生所走过的历程看,他确是这样要求和锻炼自己的。因为西安既是他心慕已久的文化古都,还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摇篮,来到西安后,他心情万分激动,看碑林,上骊山,谒秦陵,登峰火台,并写下了许多诗词。请看他1965年的《登西安大雁塔》诗:“勇上楼头寻大雁,秦天空阔意徘徊,新松竞翠凌霜立,广厦连云列队来,长安刮目光千载,大地迎春万树开,遥听凯歌声韵壮,豪情洒落七层台。”
25年后的1990年,卢绍武再访西安大雁塔时,写下《重登西安大雁塔》七绝一首“凌空孤塔壮千秋,二十五年再上楼。应比汉唐风物盛,三秦极目尽鸿猷。”


1979年秋,广东著名诗人陈芦荻访问西安,他是暨南大学久负盛名的老教授,也是卢绍武的老师。卢绍武陪同老诗人登上小雁塔,在塔顶四顾望远,70高龄的芦荻教授不觉兴从中来,顺口吟成一绝赠给卢绍武:“凌空高塔共登临,俯仰烟云话古今。八百秦川人历历,与君谈笑一长吟。”此诗雄浑壮阔,充满豪气才情。当时卢绍武亦步其韵唱和一首:“夕阳如海暮将临,唐塔嵯峨阅古今。放眼秦川天地阔,长风万里作龙吟。”卢绍武的和诗同样也充满着豪气才情。
在陕北桥山黄帝陵,卢绍武即兴填了二首词《谒黄帝陵》。一首是《菩萨蛮一一谒桥山黄帝陵》:“巍巍帝祖驭龙处,春暾又照参天树。沮水抱秦关,丹花明汉坛。   登陵瞻胜迹,下马摩奇石。举酒酹长川,今贤光古贤!”第二首是《满江红一一题黄帝陵汉武帝将军挂甲柏》“仰贯天虹,真凛凛,将军气质!千年矣!刚风仍在,轩辕古柏。朔漠沙尘湮甲迹,英雄立地坚如石。护桥陵、霜雪打修篁,堪孤寂。  春有意,添彩色,人有意,增神力。听银筝泻月,山涵水激。黄帝子孙兴汉祚,阴霾扫尽栋梁出。荡胸怀、云际望飞鹏,垂骄翼。”
这两首词写景寄意,怀古抒情,充满了一股“今贤光古贤”的豪情和锐气。后来,黄帝陵文管所还邀请卢绍武将其写成书法作过展览并收藏于内。
1982年春,卢绍武辞别了渡过18度春秋的古都西安和北京,扑入到了南国深圳热潮滚滚的改革开放大熔炉中。笔者所知,卢绍武到深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是为了党的事业,甘当拓荒牛而来的。当时特区初办,百业待兴,为了宣传鲜为人知的深圳,尤其需要办报,其时深圳正在为筹办《深圳特区报》而到处延揽人才。卢绍武一到深圳,放下行李,便参加了紧张的报纸筹办工作。随后他一直参予主持特区报文艺版的编辑工作。在一片荒原上开拓特区文艺,与同事们十几年如一日,终於办出了特区报文艺副刊的特色,越办越好。
报纸编辑的日日夜夜,全是为他人作嫁农裳的工作。“为人辛苦为人忙,稍有筹迟老编当’’,个中滋味,唯有从事此业者自己知道。不具备甘献自我、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要长期从事这一工作是办不到的。卢绍武说过,报纸编辑,为人作嫁,甘为人梯,没有这种牺牲精神,就不要当编辑。’多年的实践证明,他是言行一致的。例如他的书法展览在深圳博物馆展出,下午开幕,他上午还去为别人的展览采访发消息。他是一位无论从事业心、责任心方面,从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都很优秀的难得的报刊编辑。这些年来,在卢绍武及其同事们的如椽大笔下,究竟培育出多少特区文艺新秀来,并把这些新秀推荐到社会上去,恐怕没有人去计算过。从几岁的孩童到八十多岁的长者,不少人都说,特区报的文艺编辑,为审改和发表他们的作品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人们由衷地敬仰他们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
与此同时,南国这片温馨的热土也使他的诗情才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1984年的《水调歌头一一特区感怀》“踏遍天涯路,喜到特区来。全新都市风貌,俯仰荡怀开。云际高楼飞耸,大道花香飘溢,公寓列成排。寒士有宽宅,淑女倩衣裁。    天时合,地利集,人和谐。功归于党,春雷一震洗尘埃。豪杰南疆聚首,赤子海瀛献力,改革涌贤才。抚掌歌隆世,美酒举盈怀!”文采飞扬,诗情画意,好一幅社会主义经济特区的“清明上河图”。
特区改革开放的火热生活,激发了卢绍武的诗兴豪情。他放怀高歌:“飞升霹雳是腾龙,熠熠彩文耀太空。仙籁同讴新国典,地轮超迈旧尧功。三军阅阵神威奋,万众齐心气象雄。深圳新城开伟业,引来金凤集梧桐。”(《国庆献颂》1984年)他带着记者的彩笔,怀着诗人的豪情,踏遍了深圳特区的东南西北,他望新城:“深圳好,城貌日方新。广厦千幢天半起,通衡八达海隅闻,不愧特区人。”他走商市:“深圳好,商市颂繁华。入夜银灯开万点,风传乐韵播千家,兴旺实堪夸。”他到蛇口:“深圳好,蛇口吐明珠。剪浪轻帆沧海碧,眺山小榭晚风舒,把酒酌鲜鲈。”他度梅沙:“深圳好,度假有梅沙,澄浪浮鸥宜作浴,彩蓬荫日似挥霞,乘兴漫回车。”他过春日:“深圳好,春日映花红。雨顺风调皆地利,文明勤奋是民凤,创业乐无穷。他颂农村:“深圳好,富裕普农村。小苑楼房花砌壁,丰衣足食喜盈门,宝地四时春”他勉励青年:“深圳好,重任励青年。奋翮垂天胸更广,逢时矢志学弥坚,健步履重巅。”他瞻前景:“深圳好,前景更辉煌。广揽贤才开伟业,远迎赤子振雄邦,幸福永无量。”(调寄《忆江南》)即使是雅集即席,游戏笔墨,他也处处流露出对深圳特区建设成就的一片欣喜之情。
卢绍武对新诗信手拈来,诗情喷发,对写作传统诗词的功力也很深。写诗填词才思敏捷,往往即兴吟出,即成佳作。有时画家们雅集一起,各挥彩笔,而他即时将各人所画概括融会成诗一首,既见高妙,又增大家雅兴。他在《与诸文友登梧桐山顶遥望深圳璀璨夜景即席》中信手写道:“雾散梧桐抉海云,天风地籁两难分。华灯渐次开千簇,正似凤凰展羽文。”“仙女可曾降玉堂?漫天花片洒南疆。遥看港九连深穗,一派明珠耀彩煌!”
1984年国庆节,深圳市领导和各界人士代表在香蜜湖楼上雅集观看焰火,场面热烈。卢绍武即兴填词《踏莎行》一阙,描写这一盛大场景:“香密湖边,桂风楼上,银花火树凌霄放。千红万紫坠繁珠,声声爆起欢呼浪。  旨酒微醺,檀歌轻唱,宾朋满座情怀畅。华灯高挂月明中,光辉映出升平象。”
卢绍武的诗虽然是急就,却非常到位,读之有一唱三叹之感。1994年,卢绍武诗词集出版之际,深圳市原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政协副主席、市诗词学会会长刘波同志为之欣然作序。他热情地肯定了卢绍武多年来的工作成绩和在文学、诗词、书法等多方面的造诣。刘波同志在为《卢绍武诗词集》的序文中写道:“在作者《诗词集》中,很大一部分是讴歌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风貌为题的篇章,如他的《水调歌头》、《忆江南》八首、《踏莎行》等,无不充满着当年拓荒者的激情。读之诵之,催人奋发,抚今思昔,感人至深。”他还说:“作者为人忠厚纯朴,作风严谨;感情真挚,多才多艺;工作扎实,埋头苦干。他对特区的建设,特别是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是突出的。他是名副其实的深圳经济特区的拓荒牛,人才难得。”文中还说:“这个序言的题目,是选用《卢绍武诗词集》一九八四年《国庆献颂》七律中的两句。因为作者本人正是‘深圳新城开伟业,引来金凤集梧桐’而引来的‘丹风’。作者正在英年,衷心祝愿这只‘丹风’,展翅神州,遨游四宇。”

春风入袖龙蛇舞  抒尽豪情心未足
卢绍武原是《深圳特区报》高级编辑、文艺部主任,本职工作繁忙。即使这样,他还是在百忙中尽量挤出时间来,参加社会文化活动,支持社会文艺公益事业。他是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和深圳诗词学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并积极参与和推动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他还是深圳书画函授大学聘任的兼职教授,讲授诗词书法。虽然他难于挤出时间来备课,但他知识面广,内涵丰富,往往稍作思考,顺口即讲,倒使人听得津津有味。他的课很受学员欢迎。他才华横溢,思敏过人。常常有这样的场面:著名画家作画后,请他即席配诗题字,每次他都能依据画面的情景,切中主旨,顷刻成诗,一挥即就。而且往往是同画面配合得很好,使诗与画融成一体,交相辉映,恰到好处。在场的人无不惊叹称绝。他的即席题诗,也多有佳构。如《拜读于右任书法展即席》:“满壁龙蛇一代师,登高痛哭望归期。何当克补金瓯缺,海峡西东共镌碑。”又如《傅庞如将军书法刻字展即席》:“飒飒秋风伴马刀,攻城踏阵逞雄豪。归来解下将军甲,铸作金尊饮墨涛。”表现了作者诗词沉雄豪壮的基调和内容与格律诗艺术形式的较完美的结合。
卢绍武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功力和造诣,在深圳、广东乃至全国许多地方以及海外都较为知名。他既是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的主席,也是深圳特区书法艺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宣传者和教育者之一。他的书法艺术,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各地,以至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作过报刊宣传,各种辞书、名家大典也都有所辑录,在这里难以一一列举。武汉黄鹤楼、四川、河南、广东等地都有他书法的碑刻,供人们鉴赏。1993、l994年两年,卢绍武与深圳市另外两位书法家邹炯文、钟国康三人,在深圳分别举行过两次书法展览,均得到各方面人士的好评。毛德金同志在1994年9月17日的《深圳特区报》上发表《“龙凤虎’’的组合》一文中说:“深圳大学的部分师生观展后,评论说,这是‘深圳市高水平的书展之一’。一位颇具慧眼的收藏家在观展后评道:这是‘龙风虎的最佳组合’。”又说:“卢绍武、邹炯文和钟国康的书法作品是深圳书坛中具有文化品位的代表之一。‘卢书如龙,邹书如凤,钟书如虎’皆气象高华,气势博大”。毛德金同志在1993年12月9日的《深圳特区报》上也撰写过题为《雄秀飘逸,笔走龙蛇》的文章,评论卢绍武的行书“下笔沉雄”,“笔力淳厚、老辣、奔放潇洒,苍润之气,跃然纸上”,其“笔法洒脱自然,偶出飞白,遒劲苍古,行气流动活泼,妙趣横生”;评论他的书法,“在用笔用墨上表现了高度的技巧。他发挥了米芾书法中较大的燥润变化,达到了燥而不枯,润而不湿,神韵高爽的境界。其作品的燥润干湿的变化是通过作者运用渴笔、逆笔、飞白等高超的用笔技巧而成的,从而达到‘带燥方润’的富于动感的艺术线条造型,使作品进入奇崛、雄强的意境”。祁念曾同志1994年1 2月2 1日发表于《深圳晚报》上的题为《漫天花片洒南疆》的评论文章中说:绍武同志“他在艺术上苦心钻研,精益求精,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西安工作时,就醉心于碑林书法的古朴厚重。来深圳后,他更加追求笔墨传神的艺术境界。他的笔法洒脱自然,偶出飞白,苍劲古朴;结体严谨流畅,气势雄浑;行气清新活泼,妙趣横生。最可贵的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胸中激情潮涌、笔下波涛起伏,纵横驰骋,汪洋恣肆,有一种摧枯拉朽、雷霆万钧的气势。”广州《羊城晚报》1994年8月21日刊登刘佑局同志的《松风浩荡,气吞五岳一卢绍武书法析》一文中评论说:“卢绍武在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主体呢?透过其落笔如松风的非凡气势,卢绍武的艺术世界恰如浩荡的大海,翻滚的云空。‘松海云涛’正是其追求的写真。此幅作品有力发千钧之势,直击云空之气。每一个字都在飞动中狂呼,构成了一幅云海沧波的画图。”
总的来说,卢绍武的书法如他的诗词一样,气宇轩昂,立意高爽,豪情奔放而又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他的书法从唐楷入手,上攻金文汉隶,下研宋明各家行草,润以二王,参之魏碑,根固枝荣,遒健雄秀,不趋时俗,自成一番面目。
卢绍武曾经在陕西工作过17个年头,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最为古老的三秦大地。那片金黄色的黄土地,也给予了他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到深圳后不知不觉中又跨入了第二十一个年头,他又将人生中最有底蕴的诗情豪气奉献给了共和国最为年轻的城市,同样,年轻动感的特区,给他的诗情豪气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他飞得更远更高。青春年华的付出,使他在两个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自豪的地域发挥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两地文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说不尽的卢绍武
卢绍武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勤于思索,勤于笔耕。按他自己的话说:“我平生有三大爱好,其一是写,其二是写,其三还是写”。第一个写指的是他的专业,作记者编辑;第二个写是他爱好写作评论、杂文,第三个写是他的书法艺术。他的评论、杂文、散文。人物特写等,常常见诸报刊,并著有评论杂文集《特区的心鼓》出版发行。《特区的心鼓》将他在深圳多年来的所见所闻,择其要者,以小见大地进行剖析,从容说理;观今鉴古,纵横捭阖,展望未来;歌颂特区的新人新事,针砭时弊,爱憎分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是一部如实反映当时特区生活若干侧面.引导人们树立改革开放的正确观念的好作品。他的书法艺术尤精,在勤学苦练各种传统碑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自成一体。在深圳博物馆展出时,盛况感人。他的书法作品,已远播海内外,北京人民大会堂也收藏了他的八尺整张书法精作,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卢绍武为人忠厚纯朴,作风严谨;感情真挚,多才多艺;工作扎实,埋头苦干。他对特区的建设,特别是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是突出的。笔者觉得很有必要把卢绍武成功的历程连同他的诗词、书法、诸多文艺作品,如实地向人们作一番介绍。卢绍武是“深圳新城开伟业”而引来的“丹凤”,他是深圳新闻和文化艺术事业的拓荒者、建设者之一,在如今“文化立市”和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都市中,我们衷心祝愿像卢绍武似的众多文化工作者们能有更多沁人心脾的作品奉献给人民。与此同时,我们更祝愿更多卢绍武似的一只只‘丹凤’,展翅神州,遨翔四宇,为中华文化添彩增辉。


上一条: 作家、书法家、诗词家卢绍武
下一条: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遭破坏呼吁各界注重环保减轻伤害
相关文章
2016年度广东政府信息公开金秤砣奖评议活动开启
国家一级美术师杨铭仪
横岗:文创产业迎来发展契机
光明新区发展文化产业 奉献文化盛宴
坪山慈善会主办的《坪山慈善》杂志创刊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发展的里程碑——《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发布
杂志分类
2018年
2017年
2016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热点杂志导读
习李班底夯实 中办国办主力确定(31026)
朱元坤:MFG商业传奇背后的传奇(20456)
国家一级美术师杨铭仪(18337)
关于营生经济学(18264)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发展的里程碑——(17966)
横岗:文创产业迎来发展契机(17379)
坪山慈善会主办的《坪山慈善》杂志(17331)
2016年度广东政府信息公开金秤(17183)
最新杂志导读
2016年度广东政府信息公开金秤(05-28 )
国家一级美术师杨铭仪(05-28 )
横岗:文创产业迎来发展契机(05-28 )
光明新区发展文化产业 奉献文化盛(05-28 )
坪山慈善会主办的《坪山慈善》杂志(05-19 )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发展的里程碑——(10-25 )
关于营生经济学(10-25 )
关于崇德文化话语体系(10-25 )
  • 杂志主办
  • 主管单位
  • 南方大视野介绍
  • 南方大视野理事会
  • 组织机构
  • 资质荣誉
  • 企业文化
  • 南方大视野杂志
  • CCTV(南粤经济)独家运营
  • 影视制作
  • 网络广告传播
  • 人才战略
  • 招聘职位
  • 激励制度
  • 关于我们
  • 新闻动态
  • 合作伙伴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  
    百度 | 网站建设 | 南方大视野 |
     

    联络处:  龙华区和平路御经堂386室   电话:13751426049

    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街道梅岭社区新闻路59路深茂商业中心10A-79C室


    Email:1608591941@qq.com


    网站全程独家策划设计制作:亚网互联